成都痛风医院:痛风患者的合理用药常识
已有人看完文章后参与咨询在线咨询病情
痛风是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,因体内嘌呤代谢异常,血中的嘌呤代谢产物——尿酸含量增高所致,往往因过多进食水产品等含嘌呤高的食物而诱发。痛风与糖尿病一样是“终生疾病”。很多痛风患者不知道如何用药,出现用药误区,不仅没有缓解痛风,反而病情会因此加重。在痛风患病率越来越高的今天,掌握好抗痛风药的用法越显必要。
1常用于治疗痛风的西药有哪些?
常用于治疗痛风的西药有:(1)别嘌呤醇。它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,减少尿酸的生成而有抗痛风作用;可防止肾中形成尿酸结石。用于痛风及高尿酸血症、尿酸性肾病。(2)非布司他。40年来首个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新药,作用机制新颖,是一种全新高效的非嘌呤类的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(3)丙磺舒。它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,促进其排泄。用法为每次0.25克,每日2次,1周后增为每次0.5克,每日2次。此药不良反应较少,但肾功能不全者禁用,治疗初期可使症状加重。(4)苯溴马隆。此药能抑制肾近曲管重吸收尿酸,服药后24小时血中尿酸浓度下降35%左右,不良反应较少,个别见粒细胞下降。用法为每次40毫克,1日1次,渐增到每次80毫克,连用3~6个月。注意,此药不宜与水杨酸类(如阿司匹林)同服,以免减低本药疗效。
2怎样使用别嘌呤醇?
别嘌呤醇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,减少尿酸的生成而有抗痛风作用,并可防止肾中形成尿酸结石。此药常用于痛风及高尿酸血症、尿酸性肾病,用法为每次0.1克,每日1~3次(逐渐加量),一般口服24~48小时后血尿酸开始降低,2~4周下降最明显。肾功能不全者要减量,通常为每天0.1克。该药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,如皮疹、粒细胞减少、转氨酶升高、胃肠道反应。服药期间要多饮水,并碱化尿液,如口服小苏打片(碳酸氢钠片)。用药初期可诱发痛风症状,可结合秋水仙碱以预防。一般来讲,这些不良反应较少见。
3怎样使用非布司他?
非布司他安全性高、耐受性好,
口服推荐剂量为40 mg或80 mg,每日一次。轻中度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需改变剂量。不良反应大多为轻度和一过性的,最常见的是肝功能异常,还有腹泻、恶心,皮疹及关节痛。
4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秋水仙碱?
通常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、或者预防复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使用秋水仙碱。一般0.5~1毫克,每1~2小时1次,6~12小时大多症状减轻,每天一般用3~5毫克,总量不超过6毫克。症状减轻后改为1~1.5毫克/天,用5~7天。如果口服出现较剧烈的胃肠道反应,如恶心呕吐、腹泻明显,可以改用静脉注射,即用生理盐水20毫升+秋水仙碱1毫克,缓慢静脉推注,注意药物不要外漏。由于其还有骨髓抑制、肝细胞坏死及神经系统毒性、精子减少、脱发及伸舌样白痴等不良反应,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的用量应因人而异,老年人、肝肾功能受损者,适于小剂量用药。秋水仙碱静脉注射应慎用,以免导致骨髓抑制、肝坏死、肾衰竭、低血压和癫痫发作,甚至死亡。
5什么情况下使用糖皮质激素?
糖皮质激素,如甲基强的松龙,这类药物属甾体类药物,是治疗痛风的非常用药物,只有在严重急性痛风发作伴有较重全身症状,而非甾体类抗炎药、秋水仙碱治疗无效或患者不能耐受时才使用。治疗痛风专科医院陈建春主任由于糖皮质激素减量或撤药后易发生“反跳”,因此,较好同时应用维持量秋水仙碱或消炎痛等5~7天。
6使用止痛药(非甾体类抗炎药)有什么讲究?
非甾体类抗炎药一直作为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,其疗效是肯定的,但其对胃肠道和肾脏的影响不小。胃肠道的不良反应有消化不良、出血、糜烂和溃疡。肾脏方面可能出现水与电解质紊乱、急性肾功能衰竭、肾病综合征、间质性肾炎以及肾乳头坏死。因此,对于这类药物的使用要注意,一是疗程要短,用量不宜过大,从小剂量开始使用;二是注意服法,口服药可在进食同时或饭后立即服用,以减少对胃肠道刺激;三是有过敏反应、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或胃出血、严重肝肾功能不全、哮喘、血管神经性水肿者以及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炎症性肠病和严重性心力衰竭患者禁用。
文章部分文字、图片、数据、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。